“拖延症”不是一天養成的
大學生有拖延症可能並非升讀大學後才突發形成的,只不過在大學相對自由自主的學習生活中,更容易凸顯出因擁有選擇權而作出對事情拖延的決定。試想一下中小幼階段,學生的學習、作業、考核和活動都是依校曆表和課程進度被系統地組織和安排,學生很少有自主的空間和時間。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表都排得十分緊湊,還需要完成功課並提交,偶然欠交時,學生需要補交功課,甚至承受因欠交作業附加的懲罰。基於此,學生無論如何也會盡力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然而,進入大學以後,課程並沒有像中小學那麼緊密,學習組織和形式發生了改變。
大學一周只需要上七、八門課,功課也不需要每天提交,學生的學習生活一下子由過往被安排轉變為獨立自主。那麼,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從哪裡習得呢?以筆者多年的觀察,超過一半學生都是屬於“臨急抱佛腳”型的。儘管筆者在學期開始時就已經說明本學期功課的安排和要求等細則,並且會定時提醒學生提早準備……但不少學生仍會拖到“死線”前夕才作最後的努力。筆者實在感到無奈。
前文談到學生是有選擇困難症的,但在筆者看來,有一部分學生面對學業時都很“果斷”地選擇了拖延。這是喜還是悲呢?學生患上拖延症的成因或千差萬異,有一種觀點認為拖延症與人格特徵有直接關係,即無論在任何環境或基於任何條件下,個體都會採取拖延的態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拖延症多是受外在的因素影響,例如環境和任務的特徵;也有觀點認為拖延會與個體的差異相關,例如容易焦慮、完美主義者等,這些個體差異也會令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上較常採取拖延的態度和行為。
最近,筆者在跟小姨甥談他小時候的生活趣事時,談到他在補習社的一些經歷。記得有一次,晚上十時小姨甥仍未離開補習社,結果“驚動”外婆去接他回家。當時,補習老師說:“他懶懶散散、拖拖拉拉的,現在才完成功課……”筆者問小姨甥為甚麼不在補習社趕快完成功課呢?小姨甥理直氣壯地說:“反正都要在補習社待上幾小時,也不用太趕完成功課……”筆者當時有點驚訝,為甚麼孩子會這樣想呢?很明顯,他知道就算提早完成功課,仍需要留在補習社,所以索性拖着來做。這種對於結果而產生的失望,繼而衍生出的消極反抗就叫做拖延,但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無奈和可悲呢!
當下,筆者跟小姨甥說:“只要你完成當天的功課、教師佈置的預習以及測考的溫習,你便可以回家,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你若果能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就有時間看《老夫子》、《烏龍院》啦……”小姨甥聽了,再三跟我確認:“是真的嗎?完成了就可以看漫畫?”此後,小姨甥在午飯前會完成一部分的功課,在補習社也不再拖拖拉拉。
十多年後的今天,小姨甥回憶起這件事說道:“當時真的沒有想到完成功課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為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會在小息和午飯時盡快完成功課……”從小姨甥的個案中不難發現,若孩子對於學習或工作沒有強烈的動機,便更容易出現/形成拖延的習慣,同時,也可以看到拖延症並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筆者呼籲教育工作者們,特別是學校階段的教師們,思考如何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以預防因長久欠缺動機而生成的拖延症狀。
(正視“拖延症” · 二)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