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11月13日
第B12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黑格爾讀《心經》

對於黑格爾來說,“真實”是絕對精神通過辯證展示的現象整體,既沒有佛教的空,也沒有彼岸。

黑格爾讀《心經》

每次經過香港鑽石山志蓮淨苑,腦海都會出現《心經》的開頭幾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裏的觀自在菩薩,可以指已經達到自由自在的覺悟者。但既然是在一個淨土宗佛寺,指的又何嘗不可以是觀世音菩薩。在鑽石山這麼喧鬧的地方,在如此清靜的志蓮淨苑的大雄寶殿,給人時間不再存在的感覺,世事的滄桑無常也消失得無影無踪。我說笑,浩瀚的佛經就被這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闡述了中心思想,漢傳佛教的禪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不執着語言文字,那麼《心經》只留下“照見五蘊皆空”六個字也就夠了。恰好淨土宗把《觀無量壽佛經》也簡化到只唸“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不能說不是巧合。不過,我覺得在這個娑婆世界少了個觀者是缺陷,還是再加上“觀自在”三個字好:“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

對於西方哲學傳統來說,《心經》這個“空”字真的是難以理解。當歐洲走出所謂黑暗的中世紀,開始脫離上帝創造世界的《聖經》,也難怪有十七世紀初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終於尋找到了他自己。其後十八世紀的德意志哲學家康德,鍥而不捨地要弄明白如何認識這個無常的世界。當歐洲經歷了三個世紀的 La Renaissance(中文翻譯為文藝復興),現在姑且不說這個翻譯是否恰當,歐洲重新開啓了只有在公元前五六世紀才有的探討生命的思考。繼承了康德的探索,十九世紀影響巨大的,莫過於德意志哲學家黑格爾了。

《心經》裏的觀世音菩薩,通過她的大智慧般若照見到五蘊皆空,也就是說這個現象世界原來是虛幻的,在這個時空的四維世界,一切都顯得無常。康德就直截了當地提出,時空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先天具有的直觀形式。黑格爾作為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正身處於到處烽火連天的歐洲,他從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那裡,吸收了他對這個無常世界的闡述:原始的統一是不斷地變化的,永不停止。沒有什麼東西的性質不變,沒有什麼東西具有永恆的性質。從這一意義來看,每一種東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對立,才能有世界。黑格爾也從另一個和赫拉克利特唱對台戲的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那裡吸取了靈感:巴門尼德認為一切事物的變動只是幻覺,自然界只有一個東西,並且永恆不變、不可分割,他稱之“一”或“全部”。因為從邏輯推論,沒有人可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不存在東西的形象。由此,能存在的實體是“全部”,從一種東西變成另外一種東西,也包括了變動在內。從這觀點看,存在的全部包括了變化,因此時間也變成了存在的一部分。當然,黑格爾的辯證和統一是繼承了赫拉克利特的論述。

黑格爾在一八○六年三十六歲時,寫了《精神現象學》一書。用“現象學”一詞,真是可圈可點。因為對於康德來說,在現象的背後總得有一個物自體(或本體)。但對於黑格爾來說,這個既然無可認知的物自體,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他間接否定了真實世界的二元對立。至於用“精神”一詞,也值得琢磨。一八○六年冬,當拿破崙兵臨德意志的 Iéna 城,當時在城裏大學任教的黑格爾,寫給朋友的信中,記述了對拿破崙的印象:“我見到那位帝王——那世界精神——騎於馬背上巡城。目睹這樣一尊個體真是絕妙的感受,他騎於馬上,卻觸及整個世界,並擁有它……這非凡的人,讓人無法不去崇拜。”給人的感覺是,《精神現象學》裏的精神,是一個超乎尋常的精神,冥冥中的上帝。對於黑格爾來說,沒有五蘊皆空,便無需觀照了。

陳增濤

2023-11-13 陳增濤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01130.html 1 黑格爾讀《心經》 /enpproperty-->